媒體南工 NAVIGATION
[人民網]南京工業大學迎組建20周年校慶 應急管理學院揭牌
圖為活動現場。張金鳳攝
人民網南京5月19日電 (顧姝姝)“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必須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車間里、產品中,彰顯學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使其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在19日舉辦的“南京工業大學合并組建20周年·辦學119周年——創新發展大會暨高峰論壇”上,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芮鴻巖表示,20年來,該校產學研用成果迭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從1個躍升到7個,科研到款從不到0.7億元攀升至超越6億元,各類成果的產業應用產生千億級經濟效益和顯著社會效益。南京工業大學應急管理學院也于當天揭牌。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家國情懷體現了理想、責任與擔當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一流人才所應具備的重要文化基因。”芮鴻巖說,2001年,南京化工學院和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組建南京工業大學。兩校前身源遠流長,一脈源自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一脈出自1915年同濟醫工學堂,深厚的歷史積淀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的人。
“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績,那是我秉承了導師們的‘靠近科學、靠近工程’的創新理念,也帶領著團隊傳承并發揚了這種理念。”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邢衛紅是南工大的“土著”,本碩博畢業后留校工作,在導師時鈞院士、徐南平院士的影響和帶領下,跨入膜科學研發領域。“時老師一輩子奉獻給教育事業,培養了近20位兩院院士。”
據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介紹,為給工業大學“慶生”,學校還舉辦了“科技創新月”,自5月1日開始,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精彩紛呈。
5月1日至5日,南京工業大學“科技成果云推廣”活動拉開“科技創新月”帷幕。云推廣活動聚焦南工大高尖端原創技術,深挖科研成果富礦,向社會展示不斷創新的南工大。南工大膜應用技術研究所李衛星攜團隊研發的新一代陶瓷超濾、納濾膜材料產品亮相云推廣活動。“新一代陶瓷膜過濾精度提升30%,通量提升30-100%,能將達標尾水處理作為新鮮水補充,大幅度減少新鮮水的消耗量。”他介紹。
“要共建化工本質安全工程技術創新平臺,瞄準化工本質安全領域‘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應急管理專業人才。”談及剛揭牌成立的應急管理學院,喬旭表示,江蘇作為化工強省,化工產業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是重化圍江等問題也很突出,而這與化工行業本質安全能力不強、化工行業專業人才支撐不足、化工行業技術創新和治理創新不夠等原因密切相關。
據悉,近年來,南京工業大學持續開展“綠色行動”,將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銜接,努力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2020年,該校牽頭開展全省化工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攻堅行動,組織了近500名專家深入揚子江流域30個園區和2632家化工企業進行“全面體檢、綠色診治”,共發現環保安全問題和隱患3.5萬余個,并制定“一企一策、一園一策”方案2481份。
目前,南京工業大學正和政府、企業聯合,通過數據平臺建設,探索全新的化工產業商業模式,建立行業生態產業鏈園區,實現由傳統化工到綠色化工再到智慧化工的轉型升級。“所謂綠色工藝就是要從工藝源頭上運用環保理念,減少污染物生產。”喬旭表示,要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采用綠色工藝,讓污染物不出裝置和車間,更不出企業,杜絕其成為“公害”的可能,也就是要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生產過程減量化、污染物治理與生產過程一體化。
據了解,喬旭團隊首創的“三廢”多相態臨氧裂解一體化深度凈化技術,已在不少沿江化工企業園區應用,并建成全球最大二苯胺等工業裝置,近三年累計新增產值27.45億元,新增利潤3.38億元,累計減排廢氣超過6.72億立方米,減排有機危廢近1萬噸。中鹽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該技術受益者之一,“全流程綠色制造工藝一次性試測成功,實現了產品綠色生產和污染物近零排放,不僅使公司免于關閉停產,還為公司創造了數億元的經濟效益。”該公司總經理董亮說。
(責編:張妍、吳紀攀)
2021年5月19日《人民網》:http://js.people.com.cn/n2/2021/0519/c360303-3473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