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南工 NAVIGATION
[新華日報]對話科研世界的青年人——仲兆祥:坐熱“冷板凳”貴在堅持
在南京丁家橋曲折的小巷中,有一棟不起眼的三層小樓,這就是現在頗為著名的南京工業大學膜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發源地”。“我曾在這里度過非常艱辛和難忘的一段科研時光。”坐在小樓的會議室里,南京工業大學教授仲兆祥感慨道。
去年,因開發出納米仿生蛛網膜材料,替代熔噴布生產出過濾效率可達99%的高性能防護口罩,為堅持在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提供了有力保障,仲兆祥獲得202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與“膜技術”打了十多年交道,仲兆祥成果豐厚、獎項眾多,但科研之路從無坦途,在此之前他也曾坐過孤獨的“冷板凳”。
那是2007年,仲兆祥剛剛博士畢業,在導師徐南平院士和邢衛紅教授的建議下,他從已小有成果的水處理科研方向轉為研究氣體凈化,開始投身于空氣凈化膜材料的研究工作。可是,在當時以及接下來的好幾年里,這一研究堪稱冷門。“研究者少,出成果難,還不被外界認可。”仲兆祥至今記得,2008年他們去北方某鋼鐵廠調研時,“粉塵直接就落在臉上,我對他們說你們這樣排放不行,可以用我們的膜技術做到超低排放,結果人家說不需要。”
整整五年,仲兆祥一直坐在“冷板凳”上。他笑道:“當時也曾懷疑過人生,不知道這條路到底走得對不對?但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些科研經歷都是有用的,因為失敗的經驗也是經驗。”他意識到,青年人在確定自己科研方向的時候一定要有前瞻性眼光,相信氣體凈化研究將來一定大有可為。
因為堅持,仲兆祥守得云開見月明。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他和團隊開展了用于氣體凈化的膜材料微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方法研究,突破了膜透氣量低與易受污染等多個難題,開發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空氣凈化膜材料,并設計了系列氣體凈化膜裝備。2012年PM2.5事件后,空氣凈化開始受到高度關注,膜技術及相關裝備被推廣應用于工業、民生PM2.5防護、新冠病毒防疫等領域,近兩年為企業累計創造新增產值25.96億元、新增利潤4.57億元。
作為老師,仲兆祥也經常鼓勵學生堅持科研。他在教學中發現,現在的學生由于信息來源廣,容易受外界影響,思想波動也大,“往往剛開始做實驗都特別有干勁,但是三個月做不出來就開始打退堂鼓。”仲兆祥告訴學生,科研是個花費很長時間、投入很大精力,也許只前進一小步的事情,但是三五個月就做出來的根本沒有科技含量。他鼓勵學生不要怕失敗:“只要沉下心來,多看文獻,多交流,多做實驗,多思考,將來必有所成就。”
2021年3月17日《新華日報》第12版: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3/17/node_12.html#content_8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