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南工 NAVIGATION
[科技日報]喬旭委員: 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挖掘市場真需求
代表委員劃重點
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正帶著團隊調試裝置。他們利用一種自主研發的多功能催化劑,把污染物臨氧裂解成化學小分子,繼而將其徹底氧化消除。2018年以來,該技術已陸續在江蘇常州、鎮江、南通等地化工企業投入使用。目前,喬旭團隊正嘗試將該技術嵌入化工生產裝置中,實現污染物治理與化學品生產同步,幫助化工企業實現零排放。
“這幾年,國家和江蘇都出臺了很多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成立技術交易市場、產業研究院,這都激發了科研人員解決產業需求,提高了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喬旭說。
“十三五”期間,激勵科研人員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的舉措可謂力度空前。受政策激勵,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呈現小陽春。去年5月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簽訂技術轉讓(包括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簡稱“四技”)合同總金額達930.8億元,同比增長16.6%。
喬旭認為,在多種手段激勵保障的同時,還需要破除思維定式、暢通人才成長通道。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鼓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出一些相對成熟、又能適應市場需要的成果。這個過程相對漫長,需要破除傳統思維,扭轉重論文、輕應用,重成果、輕轉化的評價方式。”喬旭說,目前,評價科技成果的貢獻,很難像諸如“帽子”、論文的評價指標那么直觀。成果轉化的貢獻如何得到公認,還需要高校院所完善評價體系。
得到激勵的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提高后,還面臨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讓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適配。
對此,喬旭建議:“不妨在高校院所內嘗試組建團隊從事成果轉化,一部分科研人員在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項目中凝練科學問題,形成基礎研究成果和關鍵共性技術;另一部分科研人員專攻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從而形成創新鏈,解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同時,喬旭還建議,團隊內部也要有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大家合作分工的積極性。這可能也需要調整現有的教師隊伍結構,例如團隊中要有一批具有工程實踐能力、了解市場需求、對市場變化敏感、能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人。
2021年3月4日《科技日報》第05版: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3/04/content_46348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