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南工 NAVIGATION
[新華日報]科技界人士建言“十四五”加快核心技術開發——不能用別人的昨天裝扮自己的明天
喬 旭
為聽取對江蘇“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江蘇日前召開科技界人士座談會,會議根據各行業方向、各產業領域,邀請了6位專家學者,他們有的來自科研院所,有的來自高校、企業。他們從自身實際出發,針對加快創新、科技自立自強建言獻策,也為未來江蘇科技“把脈開方”。本刊記者由此采訪其中幾位專家,了解座談會當天的熱點話題,也聚焦各行業創新發展“新路徑”。
喬旭:緊扣創新,實現化工“再發展”
相較以往的表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這是應對新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向記者談到這一科技創新“新詞”,他認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只有“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不能總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
“化工”是南京工業大學的最大底色和最靚標簽,如何緊扣創新,實現化工“再發展”是個不小的課題。去年5月的數據顯示,江蘇擁有4200多家化工企業,化工產業占全省工業比重達11.5%,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安全環保風險問題不可忽視。喬旭在座談會現場,圍繞化工產業綠色轉型、人才培養等方面交流觀點,分享感受,他認為,在江蘇,化工依舊是比重較大的基礎性產業,下一階段,安全環保改造應與產業升級相結合,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提升江蘇化工整體競爭力。
降低安全風險,向綠色環保轉型,是化工轉型的必要路徑。喬旭介紹,當前,南工大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對工業技術裝備進行優化、改良,力求實現化工生產“本質安全”。例如,南工大牽頭的“微流場反應裝置”就是將傳統的大型“釜罐”轉換成“單元式”集成裝置,并通過智能控制等方法,大幅度減少危化品滯留量,實現生產的本質安全,該項目已在張家港等地的多家企業落地應用。目前,南工大還在攻克從微米級到厘米級多尺度的智能化反應分離工藝技術和裝備,有望實現化工反應分離本質安全的全覆蓋。“我們提倡,1個學科面向1個行業,1個學院面向1個大集團公司,1個課題面向若干企業。”喬旭表示,校企合作正推動化工“產學研”實現更多互惠共贏,既為化工企業轉型爭取時間,也激發了高校成果轉化潛力。
本報記者 王夢然 張 宣
2020年12月2日《新華日報》第13版: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2/02/node_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