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NAVIGATION
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存儲材料高質量發展 Advances in Energy Storage for Carbon Neutralization
報告人:張強教授
報告人單位:清華大學
報告時間:4月12 日(星期三) 10:00
會議地點:丁家橋科技D樓1903會議室
舉辦單位: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先進材料研究院
報告人簡介:清華大學長聘教授。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青年科學獎、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英國皇家學會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清華大學劉冰獎、國際電化學會議Tian Zhaowu獎。2017-2021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其熱愛科學和教育事業,善于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成長路徑,因材施教,引導其找到自身興趣,百花齊放,共同成長。指導學生中8人獲得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2人獲得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等獎勵。多名學生和博士后在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U Adelaide、New Jersey Int Technol等國際著名高校任教或去ATL、CATL、華為等企業從事新能源研究。該團隊長期從事能源化學與能源材料的研究。近年來,致力于將國家重大需求與基礎研究相結合,面向能源存儲和利用的重大需求,重點研究鋰硫電池的原理和關鍵能源材料。提出了鋰硫電池中的鋰鍵化學、離子溶劑復合結構概念,并根據高能電池需求,研制出復合金屬鋰負極、碳硫復合正極等多種高性能能源材料,構筑了鋰硫軟包電池器件。發表論文300余篇,h因子143,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部分技術已轉化。擔任國際期刊Angew. Chem.首屆顧問編輯、J Energy Chem, Energy Storage Mater副主編,Matter,化工學報、儲能科學與技術等期刊編委。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儲能與智能電網專項專家組副組長。曾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化工學會基礎科學一等獎等學術獎勵。2022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張強:“我們的研究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報告摘要: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儲能是能源革命的關鍵支撐技術,被視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儲能是促進風能和太陽能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的重要手段,是提升關鍵裝備與系統自主可控能力,實現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和能源供給安全的關鍵。加快儲能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對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我國能源領域供給側改革、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儲能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還將帶動從材料制備、器件研發、裝備研制到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發展,成為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審核:安眾福